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卫计委领导详解:健康医疗大数据如何改变你我生活?

2017-03-21 HAOYISHENG




“大健康、大发展、大变革”,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展望2017年工作的关键词。异地结算、看病软件、远程医疗、数据共享、挂号支付,每一个热词都关切患者疾苦,健康医疗大数据如何从细微处改变你我的生活?快来听听金小桃主任怎么说吧!


国办去年6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请问“健康医疗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健康红利?


金小桃:健康医疗大数据是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聚和聚合。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和应用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以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有利于激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提高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群众获得感,促进培育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健康红利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强“自主健康”服务体验。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从现在已有的实践看,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都给老百姓带来更加便捷的应用服务,患者可在网上完成预约挂号、远程候诊,并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诊间支付、报告查询,较好地解决了排长队、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就诊过程等问题,患者的就医体验有了较大提升。


二是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工具。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使大医院、大医生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传递到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从而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通过分级诊疗平台和协同平台以及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区域病理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远程中心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运用“互联网+”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支撑,使优质医疗资源的延伸放大有了更扎实可靠的技术基础,方便患者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卫生计生服务。


三是催生“整合型”健康医疗服务模式的新业态。在各级卫生与健康数据中心及集成平台的支撑下,居民在家中就可通过网络完成健康咨询,寻找合适的医生,还可利用移动App、可穿戴设备等物联网设备进行数据的连续监测与共享,并通过数据分析辅助医疗诊断。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未来健康服务管理的新趋势。

说到“健康医疗大数据”,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是“移动医疗”。2016年,我们看到众多带有网上挂号、网络咨询等功能的医疗类移动APP上线运营,对就医流程进行了重构。然而,移动医疗热闹的背后,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不少患者反映,运用一些商业APP挂号系统和一些三级医院自身的挂号系统挂号时,经常是放号瞬间即被抢完,运气好时最多挂个普通号,专家号很难挂上。另外,能够拿着手机随时挂号的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对于年老体弱的人群,反而带来新的不便。有评论说,移动医疗不能根本性的解决看病难,对此您怎么看?


金小桃: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制度体系仍需不断完善,还需要通过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来解决。


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和医疗的深度融合,让现代医疗也具有了移动互联网跨时空、方便、快捷的特性,使得医疗服务由单纯的院内延展到院外,为百姓医疗生活提供全新感受。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移动医疗软件,为医院和百姓提供着更为便捷的医疗资讯和诊疗服务。


对于百姓来说,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进一步改善。在预防环节,可以将百姓可能出现且可以避免的疾病遏制在萌芽状态,变“重治疗”为“重预防”。在就诊环节,百姓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智能终端实现挂号、预约、缴费、查看药单、收取检查单等,减少了百姓就诊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就诊效率。同时,使得百姓在千里之外随时随地问诊名医成为可能。在康复环节,能够更好地实现医患沟通与互动。一方面,医生可以随时掌握病人信息并对患者进行复诊指导等;另一方面,病人也可以随时与主治医生或手术医生保持联系,反馈康复情况或提出相关疑问。


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方便广大患者,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推出构建公平有序就医秩序、打击“号贩子”的八条措施,其中一条就是“统一号源管理,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严格加号管理”,禁止医生与商业公司合作加号,进一步规范网络预约挂号。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依托互联网的产业发展迅速,各个行业均在做“加法”,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但仍需明确对尚未接入互联网的人群,服务水平不应降低,服务质量不应打折,不应把老龄群体拒之门外。


健康医疗服务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亟需摈弃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关于政策设计,我们面对的往往并非选择题,可以有更多方式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例如,在社区医院提供预约、转诊服务;医院设立专门岗位,为老年人手机预约提供服务;逐步取消窗口挂号,前期网络挂号与针对老年人的窗口预约挂号并行。依托于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最大化发挥移动医疗效益。


“健康医疗大数据”实现共建共享的同时,如何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金小桃:大数据安全是国家《促进大数据行动发展纲要》的安全保障重要组成环节,为规范人口健康信息的管理工作,促进人口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制定印发了《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对人口健康信息的采集、管理、利用、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进行了规定。在此基础上,为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患者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我们正编制《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以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主管单位责任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责任单位的管理责任。一方面要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包括强化健康医疗数字身份管理,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等。另一方面是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开展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评测,以及应用的安全性评测和风险评估。


就如何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评估、监督,对涉及健康医疗数据的管理要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本行政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监控。二是责任单位在授权其它个人或组织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时,应符合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严格规范不同等级用户的数据接入和使用权限,并确保数据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对属于隐私保护范围,要依法进行严格管控保护,绝不能公开或泄露,一定加强应用安全风险评估和防范。


做好个人隐私数据的 “脱敏”、“去标识化”,才能就某一种疾病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在应用和研究时只能看到群体差异化特征,阻止对个体化信息的开发使用。三是加强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好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应用等模式,能够使居民的个人信息、隐私得到很好的保护,让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健康医疗大数据”对传染病预警和慢性病管理,能否带来突破?


金小桃:我们将整合社会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完善疾病敏感信息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和动态分析全人群疾病发生趋势,开展重点传染病、职业病、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和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整合传染病、职业病等多源监测数据,建立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快速识别网络体系。传染病病原快速识别能够起到传染病诊断“一槌定音”的作用,在及时发现和处置传染病爆发,应对新发和不明原因疾病,了解不同传染病发病情况和病原体变异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整合多源监测数据的基础是监测模式的改变和监测信息系统的整合,即从以单一疾病监测管理为中心向以病人全程监测管理为中心转变,从条块化的单病种监测和病次监测向病人全生命周期监测转变,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信息库三大基础数据库,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主索引的方式,以人为中心整合多源监测数据,建设传染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加强与外部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分布式大数据计算与应用,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针对慢性病管理,虽然药物治疗可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对饮食、运动、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创新了慢病管理模式。首先,物联网技术推动了健康数据监测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转化,并且扩宽了健康数据的监测范围,为制定精准化、个性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及云平台,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使得需要长期监测的慢性病患者在家中便可享受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其慢病管理依从性。最后,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慢病知识库和智能专家系统,使医生拥有诊断参谋,辅助医疗决策;使患者拥有慢病助手,推荐个性化诊疗方案,促进慢病诊治更科学化、精准化。


2016年8月,深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各级医院的诊疗分工,大医院看小病将受到限制。以往我们总提倡患者有病在基层首诊,对于深圳的分级诊疗方面做出的尝试,您怎么看?大医院不愿意把患者下放的情况能否就此解决?《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还在保障患者的权益上做了细化的规定:规定患者或者其代理人有查阅或者复印、复制病历的权利。有评论说此举有助于缓和医患矛盾,对此您怎么看?


金小桃:深圳在分级诊疗方面做出了相关尝试,《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明确“二、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急诊、住院、疑难危重病症的诊疗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医学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而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诊疗、康复和护理服务。”能够将人与物合理分配,患者挂号更加容易,并且基层医院看病将更加便宜。实行门诊限号,患者下方将有效解决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现状,病人的就诊时间也得到保障,缓解医患关系,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双方都有利。


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反映出患者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等问题。医患纠纷的产生,很多时候源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等,患方常常怀疑抢救记录、病程记录等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医疗机构不是必须向患方公开的主观病历资料遭到医疗机构篡改。按照深圳《条例》的规定,患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均作了细化和更具操作性的规定,并且对医患纠纷处理给出了明确的途径,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医患矛盾。


如果请您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展望新一年的工作,您会选哪几个词呢?


金小桃:我觉得“大健康、大发展、大变革”会是一年甚至一段时间的主题词。

大健康:总书记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要求落实新的举措,不断开创卫生和健康新局面,为促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的落实和方针落实奠定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


大发展:医疗健康行业出台了大量重磅政策,健康中国2030可为其中的最强音,规划中描绘的16万亿大健康市场对健康卫生的大发展充满遐想和期待。健康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将会是全世界财富增长的制高点。有人预测,将达到兆万亿美元的水平。按照国家统计局现有的数据说明,在2025以后,将会达到两位数的增长。


大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将引发大变革,促进健康的大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基于感知技术和产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务逐渐普及,信息化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挥显著作用。


从全球情况看,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是当前重要趋势,欧美国家已经迈出实质步伐。2017年,在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方面卫计委有何规划?如何政策上引入真正有实力的大数据企业而不是让这一行业被炒作?


金小桃: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将带来健康医疗模式的深刻变化,有利于激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有利于培育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我们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响应国家要求,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大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进一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福建省、江苏省及福州、厦门、南京、常州等两省四市作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国家第一批试点。目前正在编制完善《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办法》、《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服务办法》、《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标准规范,扎实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行业治理大数据、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以及人口健康信息风险预警决策应用。在涉及到大数据采集、清洗、传输、分析、展示、流通、安全和数据治理等全生命周期范围内,希望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参与进来,共谋发展。



有的患者在地方做基础诊治,花钱拍片子、做病理切片检查,可是到了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医院还要重新拍片,做检查,这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我们也看到,京津冀三地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工作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有了健康大数据,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的范围2017年是不是会再次扩大?


金小桃:这是个关于数据共享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领域入手,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远程医疗和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等便民惠民应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隐私安全防范有保障的地区和领域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试点,总结经验,扎实有序推进。


为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研究决定,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京津冀三地102家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工作,试行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的项目共17项。这是继京津冀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试点工作后,三地卫生计生部门推出的又一重要民生举措,对于方便患者就医、减轻患者负担、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同质化水平均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正在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和相关行业标准,建立各类数据资源共享应用试点,包括跨区域、跨机构的临床协同工作系统、电子病历共享系统、医学影像检验检查结果共享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系统等,通过应用夯实医院与政府部门、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科研机构、医院与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等多个主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基础。


但是,疾病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需要随时复查,检查对比治疗效果,因此,医生提出重新拍片和检查,并不完全因为影像资料不能共享,而实在是全面了解病情的动态变化,明确诊疗必须的行为。


除了挂号,与人们更加相关的就是支付问题,也就是医保的异地漫游。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有接近2.5亿流动人口。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异地医保在异地即时结算方面进展如何?


金小桃:2016年,卫生计生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推进新农合、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全国联网结算和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工作。卫生计生部门主要从建立政策框架、规范异地就医联网结报业务流程和建立结报数据交换通道等方面积极推动参合农民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工作。在方便老百姓就医报销时,充分考虑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入金融保险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国家和省级结算中心建设,优化基本医保基金跨省周转的流程,为异地就医结算提供服务。另外,依托属地化管理,通过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与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医疗机构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数据的交换,报销目录等采用医疗机构所在地区目录,在信息系统和政策衔接上给医疗机构带来最小的工作量。


目前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已经与安徽、福建、四川、贵州等22个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实现联通。截至2016年底,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基本医保的省份中,除西藏以外,全部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集各地和医疗机构集中进行培训,并到各省和医疗机构现场进行联调,并组织了参合省份之间以及参合省和京上广等地医疗机构之间签署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服务协议。目前,辽宁、吉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份已经为跨省就医参合患者提供了联网结报服务。联网结报减少了老百姓垫付报销资金的经济压力,无需再回到参合地区排队申请报销款,极大的降低了误工误时的成本费用。老百姓切实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中受益。另外,跨省就医联网结报,减少了报销票据的流转环节,提高了新农合管理的效率以及基金运行的安全性。


《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介绍一下这个健康卡和目前社保卡的功能区别,国家健康档案又对每个人起到哪些保护作用?


金小桃: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规划实施,用于跨区域跨机构就医诊疗、妇幼保健、免疫预防接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健康服务一卡通,以及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调阅共享与及时更新,实现居民全程健康管理,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统一服务介质。居民健康卡标准全国统一且与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保持完全一致,作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联结载体,支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在各系统间的共享交换。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即到2020年,力争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和一张功能齐备的智能健康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的广泛使用,实施“三个一”工程,强化信息惠民,支撑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的区别在于:一是承载功能不同,居民健康卡是“服务卡”,社会保障卡是“结算卡”。居民持健康卡接受各类健康服务后,不仅可以衔接社会保障卡进行城镇基本医保费用结算,也可以衔接商业保险进行商业健康保险费用结算,衔接金融IC卡、微信等第三方支付进行自付部分费用结算,衔接财政部门进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考核。


二是应用范围更广泛。居民健康卡广泛应用各类健康服务,社会保障卡目前仅用于诊疗费用结算。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居民健康卡应用目录(试行)2016版》共包含126项业务应用,其中,63项为基本应用项目、63项为扩展应用项目,全面涵盖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新农合、救助)、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药品管理、综合管理,以及健康精准扶贫、健康信息利用等各类卫生计生服务内容。


三是标准规范不同,居民健康卡是串联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主索引。居民健康卡通过联结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国家、省、市县级信息平台,实现跨业务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将原来分散存储的健康信息串联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发挥的主索引作用不可替代。由于标准规范的差异,社会保障卡所执行的信息标准,不符合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包括数据代码标准、数据集标准等),如果要进行卫生计生业务系统与数据库改造,其难度等同于推倒重来。


居民对于健康医疗大数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信息形成了以个人健康为核心、统一存储、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居民通过健康卡实现身份认证和授权,能够查阅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主动了解自我健康状况,主动参与健康管理过程,及时掌握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信息,确认签约服务实施并进行服务评价,提升就医感受和获得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家庭医生能够动态掌握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接受诊疗服务情况,实现与居民的双向互动,实现预约诊疗和主动医疗,结合远程医疗、临床知识库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提升家庭医生诊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管理部门可以对签约医生的服务行为进行实时监管,对服务量、服务水平、满意度等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均等化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


现在的分级诊疗中,有些人不相信社区医院,初次就诊就选择去二级以上医院,还有一些偏远地区,医学诊疗能力有限。目前,“健康医疗大数据”如何提升“远程诊疗”给百姓带来更多的方便?


金小桃:总体来说,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也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大医院。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到79.35亿人次,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仅为2.31和2.54,医院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7.3。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完善,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领域入手,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远程医疗和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等便民惠民应用。


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是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缓解“看专家难、看大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通过远程医疗的开展,有助于偏远地区的百姓获得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通过远程医疗平台的搭建,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推动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使大医院、大医生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传递到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从而有助于百姓获得优质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能力,使偏远地区的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多维度远程教育培训,为基层医生提供专业培训机会。此外,远程会诊的实现也将会让基层医生与一线城市顶级专家有效连接并得到专业指导,提升基层医院医疗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让百姓享受的医疗服务更安全便捷了。



大家都在看


全国医生迎来区域注册制!

国家医改=医闹 转自武汉大学医学院

卫计委大动作:在职医生可以办医院了!

注意!4月1日起,医师注册迎来重大改革!

卫计委发布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工作

【卫计委】最严限抗来了,重点督查基层医疗!

李克强:2017继续提高公卫补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 10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权争议或频道建议与需要均可在频道后台留言或直接加小编QQ(980151516)或者微信沟通,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